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呈现一种图式的阶段,而是关注于图式后面所藏匿的自由表现的精神。归根结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抽象艺术就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包蕴着最内在本质精神的艺术。然而如果没有洞察艺术内在本质以及得以自由表现这种内在本质的语言,那么抽象艺术便只剩下了图式。因此保罗克利说一位真正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诗人激情的精神的发现者,而“精神何时达到至纯之境?--在开始之时”。所谓“开始之时\即发现精神之时,获得创新开拓的灵感之时。
由此联系到杨劲松的抽象艺术创作,就其娴熟地掌握抽象艺术的绘画语言和新表现主义创作方式而言,因其长期在德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使他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这仅仅是一个前提条件,更重要的在于他对于抽象艺术中精神性的发掘。他的作品不罔于大多数国内的抽象绘画作品那样,习惯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融合西方抽象艺术的元素;而是从西方抽象艺术着眼,寻找与东方审美精神在气质上的联系,恰如其分地溶入中国传统文化因子,诸如书写性和表意性。其实说到书写性,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绘画语言和基本的形式因素,而并非中国传统艺术所独然。只是杨劲松进行了对于这种非造型潜力的最大可能的发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那些凝练而充满张力的错落纠缠、疏密相间、粗细各异的线条,以笔触之势营造形态之势,以一种独特的构成形式,把物象的本原精神抽象演化为各种线条、色彩的书写性构成,摒弃了具象和造型这些”中介直接呈现出人们内在精神性的“有意味的形式”和“情感的符号从而显示出作为线条的最本质、最纯粹的性能。
杨劲松的作品,着力摒弃那种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优雅唯美的装饰趣昧和超现实主义偶发性的创作方式,也不仅仅满足于追求强烈的视觉效应和画面效果,而是把真实的自我和集体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力图对于敏感的内心冲动作出的形象的激情回答,从而使作品成为一种既具哲理,更富激情的精神载体,作为生命主体的对象化而存在。他的作品虽被冠以如”鸟巢“、”人面“或”暮鼓之类的题目‘却并非是某种明确的指称,而只是一种朦胧的提示,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画家的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切入口,也能从中产生某些“形而上”的联想,诸如对于往事记忆的似有若无的轨迹.类似情感释放的只可意会的势象?以及对于生命意识感悟而不可言说的形态,如此等等,尽可以见仁见智,各行其是。
这让人想起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的第一本著作《论艺术的精神性“,他指出艺术必将找到一种精神来作为它的表现形式,指出”色彩与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由此又想起另一位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著名论断”内在的生命及其强大而活跃的力量决定着艺术形式。当艺术表达非物质的时候,艺术只有-种意义,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给予人类以超越自身的可能性。“在当下,人们通常都把抽象绘画当作最能够体现现代精神的一种艺术样式,这是因为它可以不经过离开精神性这一基本概念的具象叙事的途径,便将我们带到一个没有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境界,去接近艺术的本原,感受人类心灵中最纯粹、最本质的事物。我们在杨劲松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不正是这样的境界吗?
龚云表 上海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上海》主编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