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劲松(浙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关于独立立场和批判意识

2015-06-04 10:54:3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杨劲松
A-A+

  有人评价中国当下是处于一个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侏儒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很难产生一些独创性的、深刻的大思想家。但是也有人认为正是在这样物质高度发达、精神信仰极度匮乏的时代,才恰恰是一些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和精神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有可为的时代,你怎么看?

  感兴趣这个话题,是因为绕不过去,其实也是任何求真者们必须面对的。

  我曾经以为可以争取第二条道路,因此试图绕过去,跟所有处于同时代浪潮中的人一样,在没有思想比较能力之前,从技术技巧的角度出发,至少先在表面上证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合拍。当这一步初见成效,发现自己依旧落后一步,艺术前端的趣味和着眼点让人匪夷所思时,于是又开始了一轮放弃与重组,从观念和民俗等符号学中汲取养料做去除技术痕迹等所谓实验…就个人经验的角度,我不认为如此形而下的努力没有益处,经由器、技类的搏杀而产生的体会,自然是在对待“个人意义”的发现上,已与此前判若两人。那些与内心习惯刺刀见红的肉搏,至今仍历历在目,即便所有的折腾看起来与挪用、照搬、改造并没本质区别,所有这一过程的经验积累至少培养了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它开始助我设法弄明白为什么总是没有能力彰显自己的发现,并找到有效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来的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提出一个“新学院主义”的主张,一是试图用面对内心困惑的方式,解答艺术创新出路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其次是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当时,辩解在中国变革时期的学院艺术因为它的特殊性,具备可发掘的优势资源条件。在三年内办了两届展,最后无果而终。今天再究其原因,即使当初被理论界定为“90年代重要思潮”,事实上艺术创新并不因为外部条件具备优势就能解决个人创新能力问题。单纯从技术、材料、形式入手的所谓思考,是无法触及艺术的根本问题,亦即人的认识、判断、更替等生命欲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建构个人观点与立场的能力相关,这一能力的缺失,正是时至今日,学院艺术依然疲软,无法提供原创思想和美学经验,拿不出社会期待的创新作品的原因。可见,最难实现的不是外观形态现代的华丽与否,而是内部那些支撑每个具体人的认识判断和创新求变的能力如何改变提升的问题。

  在一个选择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追问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等这类需要付出代价还未必修成正果的抉择,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但是,深切感受到思想困顿创新乏力的人,就很难绕过“独立立场和批判意识”这一苏格拉底式命题。即使所处的现实境遇已然是趋利而为者甚众,且不说先弄明白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实在这么浅显的道理不容易了,即使你安于边缘的姿态择独善其身之道,除非同时也甘于不成气候。此类深重的精神缺失,不仅直接扭曲了为人之道的辅陈与体验,也影响了人的价值观建构和判断力。这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其实也正是可以重建认识方法和价值判断的当口。

  在我看来,艺术讲创新,这个“新”不是物理性的识别系统,即使新是相对于旧而存在的概念,但它没有可能被定性和被标识,它更多是拓展价值观新局面,带来文化新希望的属性。即使社会市场化对此有另一套消化模式,它与艺术并无关系。“新”更不是指经典的无性繁殖。是不是一定要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方式,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姿态,并不是思想的结果。事艺者,不随波逐流,不为既得利益所困就已非易事。倘若他还心怀追求真理的理想,为思想而活,那么除此外,凡事就是考验认识与判断能力的事(状似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凡思就离不开人本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这类事关兴衰之思,所事艺术就不是献媚和讨好势利之艺术了。

  作为认真的目标,每个追求独立人格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自我修为。于我而言,则是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上,求真切。先能把内心的真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再求表达准确,进而求其大善。磨砺价值观的过程始终免不被干扰。过去的习惯性套路也会诱导你流于肤浅,一些所谓的社会定式也会来指手画脚。故此“排污”的最好方式就是“涂抹”。

  艺术是没有定式的,更不存在恒定的标准。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冒犯,今天的许多症结正是因为深受所谓美术史话语定式困扰,受限于社会模型的制约,以及各种行业游戏规则等不一而足的干扰所致。但说到底,这些悬浮物质都不是艺术所要干和想干的事,清楚地葛清附着于自己思想认识和所事艺术的七七八八的条规,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必须实施的工作。虽然“清零”仍旧会留痕迹,持之以恒便可见“立场”和分析判断力的端倪,接下来的路至少不会再那么瞻前顾后、唯唯诺诺。

  如果还可以忽略不计江湖门派的恩怨和各种山头主张,直面你我所构成的中国艺术现实,缺乏原创性、见木不见林、干货很少等现象,恰说明艺术家案头工作不足,立场不清、认识不明等学问思辨做的不够。即使把传统挂在嘴边者,经年用心累积的文化内涵也未必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只要不是故意视而不见,突破现实围栏和思想屏障的事,就是沉不下心来,做“始于真、成于善、产生美”的实践。这在我看来是当下排污匡正之不二法门了。

  我发现您在形容自己作画时,似乎非常喜欢用“涂抹”这两个字,这其实已经很大程度上透漏了您对绘画的看法?“涂抹”,于我而言有种五味杂陈的滋味。

  如果指向我的艺术观,“涂抹”即是我刻意与“造型”或“造型艺术”等陈词滥调拉开距离的一种态度,即使我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我腻味一说起艺术就是什么笔法、体块、轮廓线……这套毫无信息量不用脑袋过滤说话的习气。我也腻味在艺术作品面前毫无阅读能力,却满嘴跑造型方法和套路的腔调。我用“涂抹”来拒绝被阐释。过度阐释和言不由衷妨碍了我对现实所产生的认知与表现,我也借此不屑于那些以为艺术就是可以任意摆弄的玩意儿的混混们为伍。涂抹可以让我逃离密闭的僵腐而自清。

  如果指向我的实践,它可以从我大学期间社会考察和之后的留洋经验说起。一个村妇病了,请了位村里的能人抓脉,事后能人化了碗水用手蘸水在纸上涂抹(画符),然后烧了让妇人合水一块儿喝了,几天后痊愈。一山村连年干旱,请外村一能人用手语对天“涂抹”作法,不久天降甘露。一乡公祠堂照壁与厅堂留下先人涂抹的痕迹,一村寨社火,全村老少满身涂抹彻夜狂欢……,几年后游历于欧洲各大博物馆、神庙(壁画)、教堂(镶嵌天窗),观城市涂鸦……。看上去,东西方的今天走的是两条全然不同的文化路径,一个在迅速致富中大肆扬弃,一个在现代化后复归人本。一个在精致势力范围规范标准,一个在打破壁垒互联互通……。

  涂抹是去蔽的手段。

  天地洪荒,远古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涂抹”来解混沌未开中的迷乱与恐慌,形成敬畏度量尺度发现规律产生变化。涂抹产生了符号图形,藉此人类认识了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世界和规律。

  涂抹也是一种解放。

  小时候,我经常在不喜欢的课本上涂抹书中的文字和图像,长大后看到杜尚也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加了两撇胡子。虽然一个称谓是“涂抹”一个是“篡改”,异曲同工是对经典不恭敬愿望的释放。这类上不了台面的经验,有时何尝不是全然不同的新文化要旨产生的条件?

  “涂抹”同时也是一种解构与结构方法。

  一方面,过度阐释成了今天的流行病。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倾向被粗粝地打包在一个时髦但并不关切艺术自身问题的主题里,言不由衷的理论和阐释和空降式的修辞手法,把原本没那么复杂的艺术弄得手足无措。一方面,视像屏幕、互联网虚拟现实软件等互动式视觉文化正在形成,碎片化的奇观社会使人忘却来时路,“涂抹”也不再单纯是手脑的必然长处,新艺术要旨正呼之欲出,反绘画、反涂抹的理论条件也不是不具备。因此,“涂抹”就个人的实践方式而言,便是在这两方面的去蔽和排污。是我个人认为的实现自我的实在条件,在经年的实践中,形成识别判断力,进而让艺术见识自然而然的呈现。

  无论文字还是绘画,语言本体的魅力无可置疑,但是任何语言都有目的,在您抽象的语言形态背后,您的精神诉求是什么?能不能谈谈您的文化理想?

  这么说吧,我作品的表征的确跟抽象艺术撇不开关系。20多年前,选择放弃习惯性的具象方式表达所谓创作主题时,的确是从研究抽象艺术理论与方法入手。但我的目的不是去摹仿和沿袭已有定式,而是希望从思想认识的角度,为自己内心的自由找到出口,找到可以促发主题想象的智识营养。所以,当初做的所谓空间结构的练习,做的图形与线交织张力的实验,以及材料语言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内容存在潜在隐性的理论研习,并未让我觉得如此语言学式的研习,可以使我从一个成形的范式中逃离,反而又陷入到一个与我生命意识不相干的领域了。

  很多时候,抽象艺术的方式会帮我在理不清晰感触情绪时,通过自由发泄与控制的纯物理性劳作后得到释放。事后也可以将这样的行为归结为自动主义艺术;在需保持沉默的社会主题面前,通过象征手法来完成胡言乱语的指涉等等。理论与方法的确可以补益非理性方面的欲求,但这不是我的想法,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把玩和游戏。我内心已不再是白纸一张,生活的坎坷和理想的困境并不需要借力的方式才有感受。当每天的日子在空耗中流逝,总有一种缺失需尽早补齐的要求令我如坐针毡。我不能止步于找不到出口就将就应付下去的结局。

  用写日记的方式,是我找到由内容出发创作的第一步。我以为没有内容的艺术是没有灵魂的驱壳。即使我同样欣赏持守为艺术而艺态度者。“日记”并非流水账,而是记此时此地此境引发我对内容的感触,所谓感触当然是我生命经验中绕不过去的话题。我找到了一种既可以不使我放弃对真切追求的方式,又可以心安理得地用自由的方式来表达它,故我的题目是《我知·它在》。

  用单色的方式,使我找到避免矫饰腻味过渡夸饰日常主题的立脚点。当然可以追溯到受传统“随类赋彩”的审美趣味,也表明我找到了对付科学主义的另外一种人文态度的条件。也使我的创作主题开始有了不做作也不逻辑后的自然流露。

  因此,我说我的创作是有内容有主题的创作。即使会有“看不懂或并不好”的评价产生,是不会影响我所持守的立场的。我用我一位的真切去表达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是“看不懂”,并不表明我的努力没有价值,即使“不好”,最多是在督促我还需努力,仍然不影响的我的工作性质。

  我从不负面看待源自生存需要的情绪,如果近一甲子的生命经验可以作为我观点的支撑,我的文化理想就是缘本。

  2015年2月6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劲松(浙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